bright-1850718_640.jpg
網路常見的食品安全爭議訊息之一:
聽說很多鳳梨在種植的時候會用生長激素來催熟、讓鳳梨變甜,如果小朋友吃多了,有可能會性早熟?



農業試驗所回應: 

使用生長激素不會提高鳳梨甜(糖)度,反而會降低甜(糖)度。而且促進植物生長的激素種類與動物生長激素種類完全不同,實在不應混為一談。

有關媒體「激素催熟鳳梨!吃多恐性早熟」的不實報導,農業試驗所為恐以訛傳訛特別說明指出,該則新聞報導中所述目前鳳梨果實甜度高是因為使用生長激素,其實是不正確的說法,因為使用生長激素不會提高鳳梨甜(糖)度,反而會降低甜(糖)度。而且,植物生長激素與動物生長激素完全不同,實在不應混為一談。

鳳梨使用植物生長激素不但不會提高甜(糖)度,反而會降低甜(糖)度。台灣鳳梨果實糖度高酸度低的主要原因,主要是鮮食鳳梨品種改良的結果,同時由於今年因暖冬與氣候乾旱的影響,也是導致鳳梨糖度較往年上升的主要原因。在早年鳳梨罐頭外銷加工時期,曾有在原料果上使用生長激素藥劑的情形,當時使用的原因為可增加果實周徑與提高水分含量,但缺點為果實甜度(可溶性固形物)與酸度因而下降。

至於可否依據鳳梨果實之果心大小與果目外觀,作為是否使用生長激素的判斷呢?其實鳳梨果心大小與品種特性、植株大小及生產季節有關,例如台農17號金鑽鳳梨即屬大果心品種,故果心大小與有無施用生長激素不一定有關係。而且,促進植物生長的激素種類與動物生長激素種類完全不同,實在不應混為一談。



更多食安影片 看這裡
資料來源:農業試驗所、SwiTube影音目錄 


 

arrow
arrow

    清單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